如何改善锂电池的低温性能?

锂离子电池的低温性能是制约锂电池应用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如何提高锂电池的低温性能仍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电池体系反应过程主要包括Li+在电解液中传输、穿越电解液/电极界面膜、电荷转移以及Li+在活性物质本体中扩散等4个步骤。低温下,各个步 骤的速率下降,由此造成各个步骤阻抗增大,带来电极极化的加剧,引发低温放电容量减小、负极析锂等问题。造成锂离子电池低温性能差,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的因素:
1. 低温下电解液的粘度增大,电导率降低;
2. 电解液/电极界面膜阻抗和电荷转移阻抗增大;
3. 锂离子在活性物质本体中的迁移速率降低. 由此造成低温下电极极化加剧,充放电容量减小。


提高锂电池的低温性能应综合考虑电池中正极、负极、电解液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通过优化电解液溶剂、添加剂和锂盐组成提高电解液的电导率 ,同时降低成膜阻抗;对正负极材料进行掺杂、包覆、小颗粒化等改性处理,优化材料结构,降低界面阻抗和Li+在活性物质本体中的扩散阻抗。通过对电池体系整体的优化,减小锂 电池低温下的极化,使电池的低温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改善正极材料在低温下离子扩散性能的主流方式有:
1.是采用导电性优异的材料对活性物质本体进行表面包覆的方法提升正极材料界面的电导率,降低界面阻抗,同时减少正极材料和电解液的副反应,稳定材料结构。
2.是通过Mn、Al、Cr、Mg、F等元素对材料本体进行体相掺杂,增加材料的层间距来提高Li+在本体中的扩散速率,降低Li+的扩散阻抗,进而提升电池的低温性能。
3.是降低材料粒径,缩短Li+迁移路径。需要指出的是,该方法会增大材料的比表面积从而与电解液的副反应增多。


电解液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决定了Li+在液相中的迁移速率,同时还参与SEI膜形成,对SEI膜性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低温下 电解液的黏度增大,电导率降低,SEI膜阻抗增大,与正负极材料间的相容性变差,极大恶化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性能等。目前,通过电解液改善低温性能有以下两种途径:一是 ,通过优化溶剂组成,使用新型电解质盐等途径来提高电解液的低温电导率;二是,使用新型添加剂改善SEI膜的性质,使其有利于Li+在低温下传导。 力朗电池设计和制造的26650锂 电芯,通过深研锂电池的低温机理,通过对影响电芯低温性能的材料优化和改良、有效提升了电芯的低温性能,26650磷酸铁锂低温电芯高度契合有低温要求的应用场景或项目。

Scan the QR code Clos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