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力电池的赶超之路,有人曾有过形象深刻的概括:美国人发明了锂电池,日本人把它商业化,韩国人把它做大,中国人把它做到最便宜,并推向全世界。中国目前有两大产业称雄全球,一个是光伏电池,另一个就是动力电池。这两大产业风行全球的密码就是极致的性价比,即同样性能的产品,中国制造就是非常便宜。而动力电池便宜的背后,是全产业链的国产化。日本矢野经济研究所的调查数据表明,锂电池4种核心部件中,中国企业占了全球市场份额的60%到70%。中国锂电池材料不仅仅是价格便宜,产品质量上也对行业翘楚日本企业紧追不舍。对此,住友化学的高管有深切体会,因为中国对手追上之后,会拉动价格急剧下跌,使动力电池的价格直线下降,降到日本企业无法企及的成本线下,最终稳固市场地位,这是日本企业感到最为棘手的地方。
尽管在动力电池的竞争中,日本已落在中韩后面,但我们还需要清醒看待日本的这种“落后”。日本是落后在动力电池的市场份额上,但动力电池的研发积累方面,日本仍具备相当的实力。电池材料领域的研发需要时间沉淀,需要烧钱积累数据,这方面日本由于是锂电池产业化鼻祖,占有先发优势。日本在锂电池的研发上,相比中国、韩国和美国,时间上抢跑了30年左右,积累了大量技术专利, 是名副其实的电池材料强国。欧洲专利厅和国际能源署(IEA)公布的2000年——2018年电池技术相关专利申请数量企业TOP 25排名中,日本占了13席,位居第一,专利总数也拿下冠军。换句话说,日企在电池材料方面有专利墙护体,中国企业要在现有的动力电池领域持续前进,免不了和日企合作,获得日企授权,典型例子如2019年,日本帝人和上海恩捷签订锂离子电池隔膜喷涂技术的授权合同。另一个可能导致行业变盘的因素是动力电池的技术迭代。目前的动力电池属于锂离子电池,这种类型的电池的最大缺点是容易燃烧,安全问题成为其阿克琉斯之踵。锂离子电池的完美替代物是全固态锂电池,是各国产业界下一轮竞争的焦点。抓了一手锂离子电池王炸牌却打得稀烂的日本,在全固态锂电池上押了重注,以期望在动力电池牌局上力挽狂澜。2018年,日本聚拢丰田、松下等23家头部企业,研发量产全固态锂电池的核心技术,此举被日媒称为“举全日本之力“。
日本的打算是在2022年前获得成果,是否跳票现在还难以下结论,但专利收获倒是不少,在日媒公布的全固态锂电池专利TOP 15榜上,日本企业占据11席,TOP 5全为日企。日本如果真的在全固态电池量产技术上突破,大概率会逆转当前动力电池由中韩主导的格局。2021年1月,新造车势力之一的蔚来汽车公布首款容量高达150kWh、续航1000公里的固态电池,并计划于2022年四季度交付,虽然只是一个PPT计划,但A股锂电池板块还是应声重挫,多家锂电公司股价跌停,跌得最狠的幅度达16%。由此可见技术迭代导致产业洗牌的杀伤力。动力电池的战争远未结束,战火依然将延续,最终的胜者不仅仅靠低成本立足,还得有技术研发的护城河。
力朗电池的研发技术中心紧跟锂电池技术前沿趋势,对固态锂电技术研究进行了前瞻性的布局,目前,在实验室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